(一)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参与学院全面教学质量监控的部门有: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评估小组、教务办、学工办、各系(部)等,形成了较完整的监控组织机构。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由院、系(部)构成二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院权威性的常设监督机构是教学工作委员会、督导评估小组、教务办,督导评估是监控执行的中心,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系(部)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
1、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名单如下:
主任:张学平;副主任:张秀虹;
成员:邓正杰、胡冠宇、刘晓文、卢朝晖、文斌、王觅、周玉萍;
秘书处:设在教务办;
教务办成员:董佩娜、李春雨;
2、教学督导评估小组:张秀虹、周玉萍、罗志刚;
(二)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和机制
教学管理质量监控首先需要制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多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经过不断修改、补充现已逐步完善。如:《海南师范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海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等。
以上规章制度已逐步规范、健全、严谨,并且执行严格,执行效果较为显著。按章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和严肃性,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做好了“五带”——带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考勤表,使教学管理达到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管理,根据学校有关制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5个本科专业,进行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
1、建立听课制度
院领导、系部主任、任课教师都坚持听课,并配合学校进行检查,及时解决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三年,院领导听课达到年均10次以上,系主任听课年均12次以上,各任课教师互相听课年均8次以上。建立了新教师必须进行试讲,院领导、教研室集体听课,考核合格后方能上课的制度。
2、坚持教学检查制度
每学期都会开展开学、期中、期末检查和平时随机检查,及时了解教学状况;加强教学专项检查工作,对试卷、专业实习进行专项检查。
3、坚持学生评教制度
召开学生座谈会,搜集学生对本专业任课教师授课的评价意见,并在会后将意见反馈给相应教师。在每个学期末,由教务处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网上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各院,以进一步沟通好教与学。
4、实行严格的见习、实习动态管理制度
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见习、实习,都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时间集中、地点集中。地点都集中在5个本科专业20个实践教学基地实习。
实习有专门的本专业的带队指导教师全权负责,对学生实习的每一个教学工作环节进行指导;从实习动员到实习过程(实习生活-实践教学)到实习评估实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实行即时的动态管理,从而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状况,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在学生实习这个重要的学生技能培养环节上不走形式、富有实效。
(三)教学档案建设
学院各本科专业文件管理严格,教学档案齐全。有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表、课程进度计划、排课与调课管理、考务管理(试卷质量审批、考场巡视、考场纪律、主干课程的教考分离、集体阅卷)、成绩考核管理、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学生评教表、同行评教表、学生守则、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社会实践、学籍管理等制度与文件,可以有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做到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以及行政管理都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可遵循,并收集了相对完整的档案资料。
围绕学院的使命与人才培养目标,在对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促进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在具体运作方面,按照持续改进的思想,重点围绕教学过程持续改进。在教学过程持续改进方面,学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及评估、反馈与管理流程,并强调过程控制中的持续改进。针对教学评估的反馈结果,按照整改方案实施相应的考核奖惩。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
信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本专业的对教学进行全过程、多方位的监控,质量监控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监控。定期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更新教学大纲的内容,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主要监控课程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教学要体现学习目标的要求,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3)对教学效果的监控。每一门课程结束后,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实现了规定的学习目的,并积极向任课教师反馈。
图9 可视化教学过程监管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方式
质量监控的方式主要有:
(1)日常教学检查。在学期初和期末对教师教学进行检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映,提出改进意见。
(2)教学督导。不定期组织听课和召开座谈会,了解教学活动及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环节、教学方案、教学管理制度等的意见,进行督导和反馈。
3、质量监控效果
目前,信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制度比较健全,教学管理流程化、规范化,教学管理人员配置齐全,监控方式比较科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按照学校要求,在每学期末,开展评教、评学活动。评教结果由学生网上打分、同行打分。其中,最终按照两部分打分结果对教师讲课效果进行评价;评学则是由各任课老师对所讲授班级的学生的整体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打分。通过评教、评学的实施,既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讲课中存在的不足,找到了自己的缺陷,从而帮助教师尽可能去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质量。而评学则为班主任、学院学工办对班级实施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效性不够
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健全和完善,构建了以专项评估为关键点,多级日常监督为主线,调控与反馈共同作用的监控模式。但在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短板,导致监控体系实效性不够。主要表现在:
2、教师对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顾虑。
教师座谈会反馈意见显示,部分教师认为现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采用学生评价意见为主,不能全面反映教师教学的投入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青年教师心存顾虑,不敢大胆管理学生。
3、实践教学环节监控力度不够。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学生在高年级出现“理论上头头是道,操作中束手无策”的尴尬现象。组织学生座谈时,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实验需要加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对于实践环节的监控力度不及理论教学。
4、教学研究动力不足。
系部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担负着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不仅是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实践者,也是贯彻落实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重要单位,但目前其教学研究的动力不够,教学任务与目标的虽能完成,但教学研讨、团体作战的氛围不够浓厚,教学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未能形成。
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学评价体系深度、广度不够。
学校以教学评价为重要指标,判断教师教学质量水平高低,并作为晋级、奖励的依据,但教学评价体系本身仍存在着深度不够、覆盖面不全等问题。在教学评价结果中,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只作为教学检查的一部分,未量化计入教师的评价结果。教学督导组成员主要以退休教授为主,数量不足,人员补充上存在困难,因而对课程质量的督导,只能“抓重点”,对青年教师以及学生反映问题比较突出的课程进行跟踪、分析和反馈,不能照顾到“面”。同行评价在期中教学检查中,通过领导听课、同行听课、座谈等方式开展,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但一方面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到其他老师课堂上听课,因此课后开展讨论研究活动不够;另一方面教师在相互评价时存在“相互理解”的现象,一般来说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评价比较客观,对中老年教师评价比较敷衍,碍于“情面”,不能完全做到直言不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充分挖掘。
(2)实践教学监控操作上有难度。
实践教学作为我校的特色和传统,一直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学校制定了实践课质量评价体系,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开课形式的多样性及其内容的复杂性、管理者的知识局限等因素决定了对其进行质量监控的难度较大;与理论课课堂相比,对于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静态要素如实践教学计划、实习实验指导书等监控比较到位,而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动态要素监控不足;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监控不足,对实践效果、技能掌握程度和创新能力的检测、考核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
运行保障措施不够。
由于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对教师教学活动投入约束刚性不足,系部主任不能对成员进行有效管控,本专业很多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加上受办公产所及其时间等因素影响,组织教师开展诸如备课、观摩教学、相互听课、教学法研究和经验交流等基本教研活动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提高。
改进措施:
(1)除学生在网上评教之外,通过召开座谈会,强化学生对老师授课做叙述性评价,便于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广泛宣传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达到“以评促改”目的。同时,积极组织本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增加听课、查课、毕业论文(设计)督查等环节的深度和覆盖面。另外,进一步对教师进修宣传,使本专业教师明确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身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提请学院制定配套的奖励制度,强化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探索建立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是,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过程控制。针对实践教学准备、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测评指标,做好学生评教工作。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实现动态管理。通过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等收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 尤其要重视教学基地的意见反馈,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并研究解决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是,学校制定政策,在职称评定和发展中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单列指标,单独考核,激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活力,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改进有足够动力。
四是,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考核体系。依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实践教学情况,探索建立“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实践能力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规定动作”包含以巩固理论知识要点为主的“常规要求”,以及以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强化要求”;“自选动作”主要以自主设计、创新创业为主。
五是,加强实践教学指导书、参考书的编制。实践教学指导书的编制与教材同等对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纸质、电子等可视化强的实践指导教材和拓展资源;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纳入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外部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征询及应用不深入
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的“适应度”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学校与部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与信息反馈机制,但覆盖面不够,没有形成主动征询、调研社会评价和需求的机制。学校在毕业生就业跟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并不深入,存在碎片化、断裂化现象。
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对收集利用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整体设计。
目前学校以调查问卷、走访用人单位、校友返校等形式开展了很多信息采集工作,但大都由不同职能部门或学院零散开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信息后期整合、分析、共享性也不够,院系能够获取到的该类信息非常有限。
2、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反馈不够。
学校虽已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延伸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通过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培养质量,但本科毕业生的在校培养质量与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质量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线性关系,而存在部分信息衰减或转折现象,如在异校(所)继续深造后就业的学生,给信息统计分析带来困难;此外,就业创业途径多元化的状况,使得学校对非传统渠道就业创业的学生在毕业初期的发展信息获取困难。
3、外部评价引入机制不健全。
学校所开展的学院、专业和课程评估,都是在自评的基础上聘请校内专家完成的,没有引入外校及用人单位专家参与,分析和评价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校外反馈信息没有反映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专业质量标准还有待进一步与人才市场接轨。
改进措施:
(1)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及反馈信息的共享。加强招生就业处、教务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促进中心、各学院之间的联动,尤其学院要依据专业(类),对往届毕业生设立以在校培养质量追溯为导向的调查问卷体系和面对面访问体系,建立针对今后毕业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跟踪体系,加强与学校校友会和社会机构合作,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广泛开展我校毕业生质量、就业质量相关调查与评估,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详实、完备的参考依据。
(2)建立主动征询社会评价信息的机制。要求各专业在培养目标确定和实施中,特别是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须聘请一定比例的社会、行业专家学者参与,认真采纳他们的意见,使培养目标更符合市场需求,并调动科研单位、企业参与实施的积极性,建立起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3)逐步引入外部评估机制。在学院评估、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课程评估等各专项评估中按一定比例聘请校外专家学者,特别是综合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并在适当的时候开展校外第三方评估,对于有条件的专业开展国际评估。